2008年9月25日

試論以「手療法」治療「睡眠障礙」

顏富雄1 、陳建安2
1中華人體科學重建學會理事長2中華人體科學重建學會執行秘書

《第一部》

壹、睡眠的定義

貳、睡眠的本質(西方研究七大研究方向理論+東方理論)

参、睡眠的特徵與機體活動

肆、人體自然的節律
一、生物時鐘
二、睡眠周期的交替睡眠的週期
三、睡眠指數(Sleep Quotient)

伍、何謂睡眠障礙?
一、睡眠障礙的定義
二、睡眠障礙主要分類

陸、失眠
一、失眠 (Insomnia) 的定義
二、失眠的分類
三、失眠的原因
四、失眠的影響

柒、西醫對失眠的論治

《第二部》
壹、傳統中醫對睡眠的認識
一、晝夜陰陽節律說
二、營衛晝夜運行說
三、心神主宰睡眠與覺醒

貳、中醫對失眠的觀點

参、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
一、是身體其他疾病的影響
二、是七情所傷、思慮勞倦太過、受驚嚇或年老體衰等所致

肆、中醫辨證施治要點
一、辨證要點
二、辨證難點
三、治則要點

《第三部》手療法對失眠的論治
一、從反射區的思維論治
二、以中醫經絡思維論治
三、結合反射學與經絡學的思維,討論對失眠的論治


《第一部》

壹、睡眠的定義
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果蠅中也有這種現象。睡眠的特徵包括:減少主動的身體運動,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增強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以及降低異化作用水平(分解細胞結構)。在哺乳動物及其他很多已經被研究的動物,如老鼠蒼蠅中,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生存的必須。 對於,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說睡眠的好壞是生活質量一半的基礎

貳、睡眠的本質(西方研究七大研究方向理論+東方理論)

一、復原理論Restorative theory
(一)睡眠可以恢復體力與腦力。
(二)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方式。
(三)睡眠能增強免疫力,免疫系統也會調整睡眠。
(四)睡眠有助於傷口癒合並促進生長發育。

二、保存能量理論Energy conservation theory
此理論屬於較早期的研究,近年睡眠科學研究實驗中REM的睡眠狀態也需消耗相當多的能量,甚至有時超過白天的消耗量。但在N-REM睡眠屬於較靜止的生命 狀態,所需消耗的能量的確大幅減少。

三、適應理論
人類可藉由睡眠的過程來調整適應新環境或新情境的能力。

四、重整及固化記憶理論
人體可以在睡眠過程中達到整合和修復腦部記憶的功能。 「當人們睡覺時,腦會以全速加工的速度,製造人體以及腦神經建構所需要的蛋白質,還有更重要的讓腦子能平衡運作的化學傳遞物質。」《都是腦子惹的禍》王秀 園著;童心房出版社;2004;p86。 在REM的睡眠階段中,腦內會重現白天的學習內容與人生經驗,海馬回會忠實的幫你分類、過濾、分發、歸檔、強化,並輸送儲存到長期記憶中。

五、健全神經網絡理論
睡眠過程中,人體內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能得以重整和修復。

六、核心體溫調節功能理論
睡眠中,人體會自動調控體溫,進而影響褪黑激素及腎上腺速等荷爾蒙分泌週期。

七、本能理論
睡眠即是所有生物本能,無須探討睡眠功能。

八、東方-能量平衡理論
根據東方傳統醫學理論,人體是由能量組成的,與星體和宇宙能量相一致的行使功能,睡眠受自然的循環週期、光明與黑暗的指導,如同黑夜處於靜止和自我修復階 段。

参、睡眠的特徵與機體活動
一、睡眠的特徵: 所謂睡眠狀態的特徵有
(一)固定的姿勢(a stereotypic posture),
(二)最少的移動量(minimal movement),
(三)對刺激的反應力降低,
(四)可回復性的(reversibility),以及
(五)睡眠發生的時機和持續的期間是因物種而異的(species-specific)。
(<睡眠的基本生理及心理功能>台大醫院精神部 廖士程醫師)

二、睡眠表現為機體運動活動停止、肌 肉鬆弛、意識消失、與世隔絕;新陳代謝下降,允許在能量消耗最小的條件下保證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感、知覺與環境分離並喪失反應能力的一種可逆轉狀態,常 可在“瞬間”完成睡眠和覺醒的轉換。 脑科学研究显示,睡眠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停止,更是维持高度生理功能的适应行为和生物防御技术所必需的状态。腦科學研究顯示,睡眠不僅僅是簡單的活動停 止,更是維持高度生理功能的適應行為和生物防禦技術所必需的狀態。拥有良好的睡眠,觉醒时才能高度发挥大脑信息处理功能的能力。擁有良好的睡眠,覺醒時才 能高度發揮大腦信息處理功能的能力。 在探求精神和意识,学习和记忆等脑高级功能时,无疑睡眠占有重要地位。在探求精神和意識,學習和記憶等腦高級功能時,無疑睡眠佔有重要地位。

肆、人體自然的節律
一、生物時鐘 人與動物體內都有內在的生物時鐘(circadian clock),調整著不同的生理過程,並與外界日常節奏同步運行。生物時鐘的機制又叫作「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circadian源自拉丁文Circadien,意指一天24小時)指的是以24小時為一週期來運行、以24小時為一週期來調整著人體各 種機體節律。身體有無數被生理時鐘控制的「晝夜節律」,包括體溫的上升與下降、消化到排出、細胞生長與修復、生長荷爾蒙的分泌、甚至中醫的「子午流注」亦 是。

二、睡眠周期的交替睡眠的週期 睡眠實際的起始點較難準確定位,要以主觀覺醒度、行為特徵、或腦電圖來判定。正常人睡眠先由淺層的「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開始,逐漸進較深層的N- REM睡眠,接著第一次「快速眼動睡眠REM」產生。「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與「快速眼動睡眠REM」輪流交替形成一個「睡眠週期」。每個睡眠週期 約60-90分鐘,一夜睡眠中约有4—5个睡眠周期反复交替。一晚的睡眠中約有4-5個睡眠週期反復交替。根据脑电图及其他身体的变化判断,正常人入睡先 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可分四个阶段,刚入睡时,朦朦胧胧,很容易被惊醒,并能听到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是睡眠开始的第1阶段(几分钟),又称 朦胧期或瞌睡期;接着进入第2阶段,属于浅睡期(约30—40分钟),2期睡眠是睡眠时间中最长的一个阶段,若以整夜计算,该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 50%;随即第3、第4阶段的深度睡眠出现,脑电图的波形变为高而宽的δ波,又称δ睡眠,睡得很沉,意识消失,10岁以前的儿童深度睡眠比成年人多,而且 更深,当他们处在深度睡眠阶段,几乎不可能将他们弄醒。
(一)、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S)可分四個階段
1、淺睡期:剛入睡時,朦朦朧朧,很容易被驚醒,並能聽到周圍發生的事情,,又稱朦朧期或瞌睡期;
2、深睡期(約30—40分鐘),2期睡眠是睡眠時間中最長的一個階段,若以整夜計算,該期睡眠佔總睡眠時間的50%;
3、第3、第4階段熟睡期、沉睡期的深度睡眠出現,腦電圖的波形變為高而寬的δ波,又稱δ睡眠,睡得很沉,意識消失,當他們處在深度睡眠階段,幾乎不可能 將他們弄醒。 深度睡眠期大脑细胞完全休息,使精力得到充分恢复;所有身体的机能活动下降,呼吸慢而平稳、心率、血压降低、新陈代谢减缓、表现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脑电波 速度变慢,波幅变大;体温下降;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免疫物质产生最多。深度睡眠期大腦細胞完全休息,使精力得到充分恢復;所有身體的機能活動下降,呼 吸慢而平穩、心率、血壓降低、新陳代謝減緩、表現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腦電波速度變慢,波幅變大;體溫下降;生長激素分泌達到高峰;免疫物質產生最多。

(二)、快速動眼睡眠期 快眼动睡眠期的特征,表现眼球快速转动;全身肌肉完全松弛,但有的小肌肉如脚趾、手指、面肌还有抽动;阴茎出现勃起现象;呼吸变快、脉搏、血压升高变得不 规则等交感神经兴奋现象;脑电波变快如同清醒时的脑电波一样,在这一期睡眠将其唤醒,大部分人都说正在做梦,因此又可称为做梦睡眠,如果遇有恶梦,梦境内 容紧张、恐惧,使交感神经更加兴奋,会诱发原有心绞痛,心律不齐、脑血管病的发作,甚至“猝死”的发生。快眼動睡眠期的特徵,表現眼球快速轉動;全身肌肉 完全鬆弛,但有的小肌肉如腳趾、手指、面肌還有抽動;陰莖出現勃起現象;呼吸變快、脈搏、血壓升高變得不規則等交感神經興奮現象;腦電波變快如同清醒時的 腦電波一樣,在這一期睡眠將其喚醒,大部分人都說正在做夢,因此又可稱為做夢睡眠,如果遇有惡夢,夢境內容緊張、恐懼,使交感神經更加興奮,會誘發原有心 絞痛,心律不齊、腦血管病的發作,甚至“猝死”的發生。 有“交感风暴”之称。有“交感風暴”之稱。

三、睡眠指數(Sleep Quotient) 下列十一項陳述可以判斷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
(1) 很不容易入睡。
(2) 有太多心事以致無法入眠。
(3) 在晚上醒來後,無法再入睡。
(4) 因為煩惱太多以致於無法放輕鬆。
(5) 雖然整晚都睡著,早上起來還是累。
(6) 有時會害怕閉上眼睛及睡覺。
(7) 太早醒來。
(8) 無法入眠時會感到煩躁。
(9) 早晨會覺得僵硬及疼痛。
(10) 覺得整晚都在做夢。
在過去一年中若有上述之一項或多項,可能就表示你有睡眠的問題

伍、何謂睡眠障礙?

一、睡眠障礙的定義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對睡眠障礙的定義包括兩個要點:
(一)、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二)、睡眠障礙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二、睡眠障礙主要分為:
(一)、失眠:睡得太少或睡醒後覺得沒睡夠、難以入睡、半夜覺醒或睡眠品質不好。
(二)、嗜睡:睡得太多,整體睡眠時間已經足夠,但是該清醒時還在打盹,例如「睡眠暫停呼吸症」的患者。
(三)、睡醒週期失調:常見於國際旅行,例如搭飛機到美國產生的時差,導致失眠。
(四)、類睡症(Parasomnia):睡眠時或前後出現異常的行為,例如:夢遊、惡夢驚醒(夢魘)、遺尿、夜驚。

陸、失眠
一、失眠 (Insomnia) 的定義:
失眠的定義是入睡或睡眠困難維持,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屬於睡眠障礙(sleep disturbances)的一種 。 根據統計,約有10%~20%的成年人有失眠的情況,佔所有尋訪醫療的第二位,僅次於疼痛。台灣地區於2006年10~11月針對全國15歲以上國人進行 的「國人睡眠品質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睡眠問題、失眠問題的盛行率約為25%,男性佔二成、女性佔三成,居亞太地區第一名,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居第二 位。顯見失眠這個文明病已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失眠或許不是一項立即危險的疾病,但卻常常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作息上的困擾,長期下來對於生理功能或內分泌 也會有許多不利的影響,如憂鬱症、高血壓、腦中風、心肺功能受損……等等。

二、失眠的分類 在198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把失眠症依病程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於1星期)、短期性失眠(1-3星期)及長期性失眠(長於3星期),此種分類方法沿至今。雖 然美國睡眠醫學會對其時間的長短有所更改,但其基本的精神不變。以下就依此種分類方法,對常見的失眠疾病一一介紹,使讀者能夠對造成失眠的病因有一個初步 的了解。

(一)、短暫性失眠(transient insomnia) 此類失眠,幾乎每個人都有經驗,當你遇到重大的壓力(如考試或會議)、情緒上的激動(如興奮或憤怒的事物)都可能會造成你當天晚上有失眠的困擾。此外跨越 多個時區的旅行,造成的時差反應(jet lag),也會對你到達目的地的前幾晚睡眠有所影響。
(二)、短期性失眠(short term insomnia) 此類失眠的病因和短暫性失眠有所重疊,只是時間較長。如喪偶、離婚、男女朋友分手等,此類問題皆會造成一時情緒上的衝擊,其平復所需的時間,往往需要數星 期。
(三)、長期性失眠(long term insomnia) 是患者至失眠門診求診中,最常遇到的疾病類型,其病史有些達數年或數十年,必須找出其潛在病因,才有痊癒的希望。

三、失眠的原因
(一)、從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睡眠主要與兩個系統的平衡有關。一個是讓人醒著的系統(簡稱醒的系統),包含瀰漫性網狀系統(diffuse reticular system)、縫核(raphe nucleus)、藍核(locus corelus)與後下視丘(posterior hypothalamus);另一個是讓人睡覺的系統(簡稱睡的系統),主要是前下視丘(anterior hypothalamus),如腹外前視核(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等所管控。「醒的系統」無論睡或醒,都一直在運作,當過度使用時,「睡的系統」便會抑制它醒的系統,因此產生睡眠現象。睡眠系統的運作類 似「陰陽平衡」的概念,「醒的系統」的系統屬陽,「睡的系統」的系統屬陰。最近研究發現調控睡醒系統的神經核與中樞控制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神經核有很大的重疊性,一般而言,在入睡前會有副交感神經活性突然升高,而由睡覺到快清醒時會有交感神經活性突然升高的現象,顯示失眠與 自律神經失調有密切的關連性,也與中醫中陰陽失調的觀念符合。所以基本上體內兩相拮抗生理系統(睡/醒,副交感/交感)的失去平衡是失眠的半病狀態。
邱仁輝/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特約主治醫師
龔彥穎/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博士班、台北榮民 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全文請見「當代醫學」月刊97年7月號第417期585-589頁)

(二)、從病因學上來看,失眠可以分為:
1、次發於精神疾病的失眠:
焦慮、憂鬱、適應障礙常是失眠的主因,而內因性的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也常造成失眠。
2、次發於身體疾病的失眠:
很多身體疾病會影響睡眠,最常見的是疼痛,如頭痛、胃痛、心絞痛、關節痛等,這些疼痛性的疾病常讓病人痛得睡不著,或半夜痛醒。心臟衰竭、呼吸道疾病、肥 胖的病人則常因呼吸困難而醒來。甲狀腺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巴金氏症等疾病也常伴隨失眠。另外某些特殊的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症也是以失眠為主要表 現。
3、藥物引起的失眠:
藥物或食物亦會造成失眠,常見的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飲料、呼吸道擴張劑、類固醇、某些降血壓藥等。
4、原發性失眠:
依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四版 (DSM-IV) 所定義: 失眠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而其失眠並非由其他的精神疾患、身体的疾病、物質藥物使用、或其他特定的睡眠疾患所引發的為原發性失眠。 雖然對原發性失眠的分類仍有爭議,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精神生理性失眠(又叫學習性失眠)為原發性失眠中最重要的原因。
臨床表徵: 在臨床上有許多病患來到睡眠障礙聯合門診常表示他們目前身體都很健康也沒有明顯的情緒障礙目前亦沒有重大的壓力事件,就是長期的失眠困擾著他們。而問診中 常會發現這些患者的個性都較易緊張,一開始失眠時都有明顯的壓力或煩惱的事情,之後只要到睡眠的時間就會一直擔心會睡不著,而愈努力不去想失眠的事反而想 的更厲害導致失眠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白天又有煩惱的事情的話那幾乎整個晚上都難入眠了!這就是典型的精神生理性失眠的症狀和病程。
病因: 要發展成精神生理性失眠有三個重要的因素:
(1)致病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s) 有許多研究發現會產生精神生理性失眠者其個性比一般人較易有情緒障礙如焦慮、緊張和憂鬱等,此外亦有壓抑、強迫和慮病等特質。而家族中有失眠者比例也比一 般人多。所以有特定体質者較易得到精神生理性失眠。
(2)生活壓力事件(life stress events) 生活壓力事件對於發展慢性失眠是一個重要角色。慢性失眠者於失眠之初通常有明顯的壓力事件。
(3)學習過程(learning) 對於精神生理性失眠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又叫做學習性失眠(learned insomnia)。通當患者一開始是經驗到與壓力有關的短暫失眠,而在連續幾天睡不好後,患者於睡覺時間開始時會害怕無法入睡,而這害怕的反應會伴隨著 焦慮和自主神經的興奮。之後只要遇到相同的睡眠時間或環境,就會焦慮和警覺而無法入睡。此種學習過程又稱為學習性睡眠阻卻聯結(learned sleep-prevention association)。

四、失眠的影響 失眠會導致注意力降低,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效率。 失眠會形成壓力並令人沮喪。 失眠的藥物會因濫用而造成習慣性,甚至成癮。 失眠是心臟病危險因子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的失眠。

柒、西醫對失眠的論治

一、西醫的論治 從西醫病因學觀點來看,失眠的原因與形成基本上可歸納為次發於精神疾病、身體疾病、因 藥物引起以及 原發性的失眠;若從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最近研究發現調控睡醒系統的神經核與中樞控制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神經核有很大的重疊性,一般而言,在入睡前會有副交感神經活性突然升高,而由睡覺到快清醒時會有交感神經活性突然升高的現象,顯示失眠與 自律神經失調有密切的關連性,所以基本上體內兩相拮抗生理系統(睡/醒,副交感/交感)的失去平衡是失眠的主要原因。

二、西醫對失眠的治療
(一)、心理治療:
1、一般心理治療。通過解釋、指導,使患者瞭解有關睡眠的基本知識,減少不必要的預期性焦慮反應。
2、行為治療。進行放鬆訓練(註1),教會患者入睡前進行,加快入睡速度,減輕焦慮。 (二)、藥物治療:
1、苯二氮卓類。
2、抗抑鬱劑。如米安色林、阿米替林、多塞平、馬普替林等。
3、其他:
(1)生物回饋。可加強自我放鬆訓練,對於減輕焦慮情緒有效。
(2)體育鍛煉。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重軀體疲勞感,對睡眠有利,但運動量不宜過 大,過度疲勞反而影響睡眠。
(3)調整生活習慣,如取消或減少午睡,養成按時睡眠的習慣。

(三)、物理治療:可以借助一些物理儀器(如健奧治療儀)理療方式,進行物理治療

《第二部》

壹、傳統中醫對睡眠的認識http://www.shen-nong.com/chi/lifestyles/tcmrole_sleep_understanding.html 睡眠是正常生理現象,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傳統中醫學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陰陽動靜,對立統一的功能狀態。中醫學運用陰陽變化、營衛運行、心神活動來 解釋睡眠過程,形成獨具特色的睡眠生理認識。

一、晝夜陰陽節律說 隨同日月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 長變化之中。晝夜交替出現,晝屬陽以動為主,夜屬陰以靜為主。人體陰陽活動變化與之相應,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於是就有覺醒與睡眠 交替出現,人體陽氣消長出入隨之有日節律表現。平旦時人體陽氣隨外界陽氣的生發由裏外出,人起床活動;日中人體陽氣最隆盛;黃昏陽氣衰減明顯;入夜則陽氣 潛藏於內,人就上床休息。《靈樞》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這種陰陽盛衰主導睡眠和覺醒的機制,是由人體陽氣出入運動來決定。

二、營衛晝夜運行說 按中醫理論,人體之氣遵循特定的路線及時間在體內循環不息地流動。例如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的規律,在每天不同的時段,經氣在每條經脈的流動均有盛衰,醫師稱這概念為「子午流注」,成為重要臨床指導。人體的覺醒睡眠周期是以營氣、衛氣運行為基礎,其中與衛氣最密切。

(一)、衛氣運行
衛氣屬陽,有較多功能性的特質,比如負責防禦等。衛氣白晝主要循行於體表陽經之外,夜間主要行於陰經五臟;一天運行50周次之後,衛氣與營氣相會,再進行第二天的循環。平旦時,衛氣出於目,從膀胱經開始,循行於小腸經膽經三焦經胃經,最後到達大腸經為一周。從日出至日落,衛氣按照這個路線,行於陽經25次,使人體陽氣盛於外,溫煦全身,衛外而為固,覺醒而活動。夜間衛氣循行於陰經及五臟,開始注入腎經,再按順序周行,使人體臥寐休息。衛氣通過陰陽蹻脈(圖示)的調節,加強陰經和陽經的溝通,同時控制眼睛的開合。此外,睛明穴(Bl1, 兩眼內角凹陷處),是衛氣出入裏外之點。衛氣循行的晝夜規律,使人體表現睡與醒不同的生理活動。由於衛氣在體內循五臟六腑而行,當五臟六腑任何一個環節之病變,影響衛氣運行,都會導致睡眠問題。衛氣久留於陰就會多睡,衛氣久留於陽就會少睡;假如因心事不寧或病邪干擾,打破衛氣運行規律,影響其入陰,可致少睡或不睡。

(二)、營氣運行 人體營氣屬陰,是具有營養作用的氣,能轉化為物質。營氣晝夜運行於各經脈中,據《黃帝內經》記載,其循行路線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 三焦經、膽經、肝經、督脈、任脈,再復行於肺經,開始第二天的運行。營氣及衛氣同源,但各行於脈中與脈外,兩種氣的運動形式互相協調平衡,共同促進睡眠與 覺醒生理。因此經脈中的營氣運行規律對睡眠覺醒節律亦非常重要。

三、心神主宰睡眠與覺醒 睡眠與覺醒是以形體動靜為特徵,受心神指使。心主神明,統攝協調五臟,主持一切精神活動。神靜則睡,神動則醒;心安志舒則易睡,情志過激則難睡。心神活動 也具有晝夜節律,白天屬陽主動,故神營運於外,人醒而活動;夜晚屬陰主靜,神歸其舍,內藏五臟,人臥而睡覺休息。 總括來說,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是人體陰陽和諧協調的結果,陽主導覺醒,陰主導睡眠。發生失眠是由於陽不入陰,引起體內臟腑氣血失衡,心神不寧所致。

貳、中醫對失眠的觀點
中醫“失眠"一詞,首見於唐.王燾《外臺秘要》。而與“失眠"有關之典籍記載,首見於《內經》,如《素問.診要經終論》云:「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 不能眠,眠而有見。」《傷寒六 書》云:「陽勝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不得眠也。」 失眠,又稱“不寐"或“多寐"。失眠是因外感或內傷等病因,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情志不調,或勞神太過,使陰陽失調,神氣不寧所致。它是以經常不易入睡,或 睡而不安,時睡時醒,甚則通宵不眠,多夢紛紜為特徵,並有頭暈、健忘等症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一般呈現為起始失眠、間斷失眠及終點失眠三個特點。本病相當於 現代醫學所說的神經性失眠,在失眠的診斷上,至少連續三~四週以上感到睡眠不足,引起明顯的功能障礙時,便被視為失眠症,而不管每夜實際睡多少小時。
(《失眠中醫典籍彙編》編著:李世滄 總校閱:林宜信;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7.06)

参、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大致分成兩大類:(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廖敏宏)
一、是身體其他疾病的影響。 治療方面,以先治療疾病為主;
二、是七情所傷(即心理或情緒因素)、思慮勞倦太過、受驚嚇或年老體衰等所致。第二類病因會造成人體氣血陰陽失其調和、臟腑功能太過或不足,以致心神被擾 或失養而失眠。可依下列情況辨證論治:
(一)心脾兩虛: 不易入睡或多夢,醒後難再睡,常伴隨心悸、健忘、頭暈、疲倦、胃口差等症,患者一般舌質淡、脈細弱。
(二)陰虛火旺: 除失眠外,常伴隨心煩不安、頭暈耳鳴、手足心熱、盜汗、口渴等症,患者一般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三) 心膽氣虛: 以多夢為主,且易於驚醒。患者一般有遇事易心慌善驚的人格特質,舌淡、脈弦細。
(四)肝鬱血虛: 以不易入睡為主,且多夢易醒,常伴隨胸脇脹滿、急躁易怒。患者一般舌紅苔黃、脈弦數。
(五)瘀血內阻:患者情緒常煩躁不安,伴有頭痛、心悸、精神緊張或多夢等症。患者一般舌紫暗、脈弦澀。

肆、中醫辨證施治要點

一、辨證要點: 以虛實為辨證總綱,辨氣、血、陰、陽、精和火、熱、鬱、瘀、痰、濕、食的屬性;慢性失眠症臨床以虛實兼雜為多見。辨臟腑多與心肝腎脾、腑膽胃、奇恒之府腦 有關。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仍是抓住病機關鍵的有效方法

二、辨證難點: 慢性失眠症及伴隨症狀常表現為多樣化,導致以症狀及較少體征(如舌、脈)為主要依據的中醫辨證混亂;多種證型混合(確定哪一種證型均不夠標準)、重疊(可 同時確定2種以上的證型)和移行(證型隨時間發生變化)屢見不鮮;給治療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治則要點 治療當以“補虛瀉實,平衡陰陽,調和營衛”為總則。“益陰斂陽”為常見治則,“益陽和陰”卻多在養陰鎮靜法久治無效或在出現陰陽兩虧時,以“陰陽互根”為 據而施以溫陽補氣以鎮攝,補氣、溫陽同時並用調理陰陽,寒熱並用、興奮與抑制相結合。“定神定志”為其基本治法。 常見的中醫辨證失眠一證,病因繁雜,因伴隨症狀與病因病機不同,從臨床的主要發病學說及特點出發,歸納失眠證的論治主要有以下幾種治法。

(一)從營衛論治 正常的睡眠既有陰陽動靜的日夜節律,也是營衛兩氣運行,交替之結果。營衛失和是最早的對失眠證機制的論述。《內經》認為,睡眠正常的基本機制是衛氣有規律 的出陽人陰,營衛協調運行的結果。所以失眠證的原因主要是營衛運行失調所致。一謂邪氣內擾,衛氣不得人于陰一謂營氣衰少,衛氣不足。在臨床治療上有調節陰 陽、和營衛以安神,有補益氣血、和營衛以安神,亦有益氣養陰、和營衛以安神等法。

(二)從脾胃論治 其理論依據主要是《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臥不安”。清代張璐在《張氏醫通·不得臥》中進一步闡述了其原因:“脈數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為胃 不和,則臥不安也。”歷代醫家大多數認為飲食不節,腸胃受損, 宿食停滯,痰火不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寐。

(三)從心論治 從心論治的臨床思路是受傳統中醫理論的影響。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心藏神,大汗後則陽氣虛,故不眠;心血,大下後則陰氣弱,故不眠”,“民為事 擾神動則不寐”,可以看出失眠證與心神失用緊密相關。失眠證從心論治並單獨治心,往往涉及脾、腎、肝等其他臟腑。

(四)從肝論治 從肝論治失眠證的主要依據有:除不能獲得正常睡眠外常見症狀為煩躁易怒、多夢、頭痛頭脹,或心情抑鬱、悲傷欲哭等情志方面變化。從肝論治失眠在臨床上少則 分為4行,多者可分為8型。上海市中醫失眠證醫療協作中心主任王翹楚提出了三型八證的臨床辨證思路。三型為虛型、實型和虛實夾雜型,八證分別是:肝氣偏 旺、肝陽上亢、肝氣橫逆、肝胃不和、肝郁阻肝鬱化火、肝腎兩虛、心肝膽怯。 其實,臨床治療失眠證的思路還不止上述這些,如還有“從五臟論治”、“從命門論治”等。從《內經》“胃不和”及“陰不交陽”的病機闡述,到王清任用活血化 瘀法治療失眠證,期間歷代醫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臨床思路。現代治療失眠證已經從單一的“從某論治”逐步過渡到了整體治療,採取綜合措施,包括內治、外治 和心理治療。

《第三部》足健療法對失眠的論治

一、從反射學的思維論治-與失眠相關的反射區探討
就睡眠的本質來說,不論就西方復原、適應、重整固化記憶、健全神經網絡、核心體溫調控與本能理論或東方能量平衡理論,先且不談心理(MIND)層次的問 題,就機體(BODY)層次來說,其核心的機轉在於-身體的控制調控系統,以及在調控系統調控下的機體反應,簡單的從系統解剖學來說,即是神經系統與其他 系統之間的生理互動。
如上所言,在神經生物學的最近研究發現調控「睡」、「醒」系統的神經核與中樞控制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神經核有很大的重疊性,並且,觀察發現,在入睡前,副交感神經活性會有突然升高的現象,而由睡覺到快清醒時,會有交感神經活性突然升高的 現象,這顯示失眠與自律神經失調有密切的關連性,所以基本上體內兩相拮抗生理系統(睡/醒,副交感/交感)的失去平衡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也隱含了機體因兩 相拮抗生理系統的失衡導致其他相關疾患的思維脈絡。 神經系統的最高單位在中樞神經系統,包含了腦與脊髓;其次是周圍神經與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以機體的生理部位則在頭顱與整個脊柱(頸椎、 胸椎、腰椎、薦椎)與腹部神經叢部分。依「全息律」在足部的應用原則,則反應在大拇指的「顱部反射區」以及腳掌內側「脊柱的反射區」與腹部神經叢的反射區 之內。

二、以中醫經絡學思維論治-與失眠相關的經絡、穴位探討
中醫總是以一個「整體」的概念-將身、心與能量視為一個整體來觀察身體機制的運作,將每一種現象類比到「整體」中去歸納、探討分析,故其所探討的問題,往 往會牽涉到相當多的部份。這是思維上的不同,有時以西醫的觀點是匪夷所思的。就好比說,從運動系統來說,「脛骨前肌」與「胃」是毫無關係的,但是在臨床 上,針對脛骨前肌的刺激(指壓或針灸足三里)卻能調整腸胃、促進胃腸蠕動;如果從中醫經絡來解釋,脛骨前肌屬於足陽明胃經走行的部份,與胃的關係可就密切 了。 從上文「中醫辨證施治要點」中,我們可以知道的
(一)從營衛論治,營氣經絡主要足陽明胃經;衛氣則在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陽三焦經。
(二)從脾胃論治,其經絡主要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
(三)從心論治,其經絡主要在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
(四)從肝論治,其經絡主要在足厥陰肝經。

另有針灸治療失眠症選穴思路
(一)以四肢腧穴(神門、三陰交為代表)為主的寧心安神法
(二)以督脈經穴(百會、神庭為代表)為主的調腦安神法
(三)以調節陰陽蹺脈(申脈、照海為代表)為主
(四)耳穴治療
(五)以頭部腧穴結合體穴為主的其他選穴法

三、結合反射學與經絡學的思維,討論對失眠的論治
以足健療法施作的部位而言,中醫對失眠的論治所涵蓋的範圍大於西醫的論治範圍,故可以中醫的論治為主、西醫的論治為輔,相互結合。凡有走行到足部的經絡, 可以用經絡穴位施作,若沒有走行到足部的經絡,則輔以反射區施作。另今人亦有針對十二經脈通足底部的經絡感傳做研究,提出「十二經通足底經絡感傳的足底穴位」亦可做為參考(註2)。

(註1)肌肉鬆弛法 談到失眠,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失眠雖然不是什麼大病,卻常造成身心各方面的諸多困擾。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我會失眠呢?」,其實失眠原因每個人都不一樣,一般歸納起來,一部份的人是因為身體某些疾病引起,一部份人是因為心理精神疾病所造成, 大部份的失眠是由於情緒、環境的變化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使情緒穩定、環境改善的方法都有助於睡眠,所以對於輕度、偶發性及原因不明的失眠,在你考慮使用 安眠藥物之前,可以試著採用一些「行為治療」,並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也許你的失眠就可以不藥而癒了。 目前,行為治療的方法很多,比如漸進性肌肉鬆弛法、靜坐冥想法、自律訓練法、生理回饋法、自我催眠法……等等,在這些非藥物治療的方法中,其中以「肌肉鬆 弛法」最被臨床學家所肯定,也是在美國最廣泛使用的一項技術。 這種肌肉鬆弛的技巧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藉著錄音帶在家練習,這套方法是由Jacobson在一九七○年所設計出來的,經由交替的方式,使身體每一處肌肉收 緊和鬆弛,藉此方法可以使身體脈搏減慢、降低血壓、減少身體排汗,並減緩呼吸、降低大腦皮層活動及降低神經系統的內在刺激,以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 在練習時,只需要當事人以最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在安靜的環境下,很自然的感受身體放鬆和繃緊的感覺。首先我們將身體肌肉分成四大區域: (1) 手掌、手腕、手臂的肌肉 (2) 頭、臉、喉、肩等部的肌肉,特別是頭部肌肉,與情緒密切相關 (3) 胸、腹、背部的肌肉 (4) 最後是大腿、臀、小腿和腳等部位的肌肉。 開始練習時可以閉上雙眼,練習繃緊這些區域的肌肉,再慢慢感受放鬆的感覺,在練習時不要過分強調成績表現,應該當作是一種練習,只要每天練習兩次,每次約 十五分鐘,大約二個星期,你就能熟練這項技巧,只要熟練之後,你會發現沒一會兒的工夫,你就能讓全身都完全放鬆了,初學者常常質疑此法的效果,也常放棄練 習,其實,許多研究報告均顯示肌肉放鬆訓練是有助於失眠的改善,尤其在入睡困難者及睡眠中醒來次數頻繁者,均有很大幫助。 肌肉鬆弛法練習之次序:(方法)
兩手拳頭握緊用力→手臂用力→肩膀用力→胸部用力→腹部用力→臀部用力→大腿用力→小腿用力→腳板用力→牙齒用力→全身用力(用力5至7分力,以個體能忍受之程度為主) 放鬆順序如用力的順序。 即透過一緊一鬆的方式,讓個體去感受身體的變化,使身體進入流暢舒適感。
參考網站: 草草畢工http://grassbut.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72595

(註2) 「十二經通足底經絡感傳的足底穴位」 指出十二經通達足底具體的路徑:
足六經通達足底的路徑具體如下:
1)脾經通過太白穴向下擴散至脾足穴。
2)肝經通過太沖學向下擴散至肝足穴。
3)腎經的湧泉穴與腎足穴重疊。
4)膽經通過足臨泣穴向下擴散至膽足穴。
5)膀胱經通過京門穴向下擴散至膀胱足穴。
6)胃經從沖陽穴向外下方發出一條分支到胃足穴。

手六經沒有通達足底的直接通路,它們是借用足六經的通路來到達足底的。具體如下:
1)心經的感傳經心臟至肝經,再下行至中封穴,再從足內側向前下行到足底的心足穴。感傳再向前行進約兩寸。
2)肺經的感傳經中府穴進入胸腔,下行過膈肌到達結腸,沿結腸下行,從腹股溝出盆腔,經脾經的沖門穴沿脾經下行,經商丘穴到達足底的肺足穴。從肺足穴發出 三條分支到達2、3、4足趾根部。
3)心包經的感傳從天泉穴,經前胸上部內表面到達腎經的俞府穴,經腎經下行至照海穴,再沿足內側下行至足底的心包足穴。
4)大腸經的感傳經肩髃穴內行,從缺盆進入胸腔,沿乳中線下行,過膈肌後進入大腸,經腹股溝出盆腔,再經氣沖穴進入胃經,下行到達踝部,經解溪穴從足外側 到達足底的大腸足穴。
5)三焦經的感傳經肩髎穴通過前後腋皺襞進入膽經,經膽經下行至丘墟穴,向外、後、下繞至足底部的三焦足穴。
6)小腸經的感傳經臑俞穴橫行至心俞穴,再沿膀胱經下行至昆侖穴,再向下、向後、向內行至足底部,到達小腸足穴。

1 則留言:

  1. 老師好,我是這次參加研習的學生(鐘志安),這次上課真的獲益良多,從你的部落格當中可以看出,您將你學過的精華,迫不及待的傳授給我們,真的很感謝你,這次上課也對我有相當大的啟發,以後有機會的話,再向你學習。

    那天剛好問到失眠的問題,剛好是你的專長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