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

宗教情懷的精神世界與倫理道德的人文世界

將人類歷史以來的精神力量,分為宗教情懷的精神世界與倫理道德的人文世界二種形態,很高竿的分類方法。


「小我」至「大我」—典範人物的自覺精神力量
本文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7/18/n989423.htm


「自覺」乃是人對「存在」與「自我」的把握。真正「有我」者才能「忘我」,那些還不曾「活過」卻說:無我、忘我者,乃是人對生命的一種「墮落」與「倒置」。
人類歷史上的「典範人物」,都必是由「小我」的真實體驗與工作中,使自己超越於現實的「小我」,而上達到一種「大我」的理想領域裡。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小我」沒有一種「大我」的胸懷,那麼他必然是一位狹隘的「現實主義者」。同樣的,如果一個「大我」而根本沒有「小我」的自覺做基礎,那麼這個「大我」的世界,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一個空洞的概念罷了。因此,一個真正的「典範人物」,必然是一位「小我」與「大我」的徹底縫合者——孔子如此,釋迦牟尼如此,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六祖慧能……亦復如此。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可以被分割而加以了解的;所以說,歷史上的一切事件與人物,必待我們先對歷史做一整體的深入了解後,才能對一切個別的事件或人物,給予一個確定的地位與意義。假如我們不是如此,那麼到頭來我們不是落入一些個別事件的執著裡,就是使我們自己迷失在一茫無邊際的歷史窠臼中。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我們發現有二種形態的精神力量,是使人能憑之而永無憾疚活下去。一種就是:宗教情懷的精神世界。例如:基督教就是運用人和神性的溝通,來消除個體的限制。或如印度教以深刻冥想的梵天智慧,來擴大「小我」的世界。第二種就是:倫理道德的人文世界。例如:中華民族在周朝所形成的德化之政治世界,就是以廣大天地為基礎,把「人」介入「天」「地」的三元運動世界。這種以古典中國的《易經》為基礎所建立的天、人、地三元的運動世界,正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心懷。
然而二十世紀的人類,已經普遍喪失了這二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換句話說:我們都是活在一個沒有堅實「信念」的時代裡。二十世紀的「科學成就」,雖然使人類第一次達到全球性的溝通機會,但如何的恢復這種人類歷練千百年才孕育而成的最高「精神力量」,正是我們今天的共同使命。

本文整理自:《自我覺醒的卑微種子》 石朝穎 著

2011年12月4日

養生導引


養生導引只是一個通俗的用詞,我無意再搞出甚麼新功法、門派,這令人厭惡,我只是想探討養生功法在身體使用與身體覺知的一個根本的運動基礎與原則
養生運動我最推崇的是太極拳,它擁有最完整的運動力線與身體哲學,不過太極拳招式繁多不易學習,因此熊衛老師原創、張良維創新、重新詮釋並賦予新生命的《太極導引》自是首選。因並非全然使用、也非其入室弟子,為尊重太極導引,不宜僭越使用其名稱。
請參考:「養生導引」與「導引解剖學」課程發想

2011年11月21日

漫談身體的次序

晨讀《傳習錄》,讀至: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先生曰:「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瀰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箇,所以生生不息。」

心中浮現了一些想法。

「仁」最具象的理解是深藏在果實核心的種子,抽象的認知是因覺醒而產生的生長力量。若以「仁」比擬養生,則養生即是以身體整體運化的生生不息之理。
當在強調身體是一個整體、身體覺察、身體智慧,凡事傾聽身體的聲音、訴諸於自然的同時,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漸、漸次,就身體的次序

從太極拳論上,可以發現許多身體次序的描述,就身、息、心三方面來說:

就調身而言:「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這是身體使用的順序,再細分則有身體力學與身體結構使用的順序。

就調息而言:拳經中對調息的次序並無明確的指出,但在字裡行間亦不難窺見。「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簡而言之,呼、吸即是最簡單的調息順序。

就調心而言:「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這是意念的順序。

身體的次序是在養生中不可忽略的問題,它亦關聯身體的狀態、生理運作、調整過程。

2011年11月17日

給Ru[1]的回信

很抱歉,這麼久才給妳回信,我並沒有忘記,只是一直在思索怎麼回答。
我想告訴妳的是-停止思考。
妳探討的是一個生命的問題,我的心得是-體驗生命,與身體對話!
這也是我想做的。


健康Well-being是基本命題,身心學雖然強調回到身體,強調身體的覺醒...,
但當身心學變成一種理論、學術,我們就需要反思:


相信或者說信仰是必須被質疑的...,當你相信一種學說、理論、思想...,
其實正也顯示你排斥了其他的可能性...。


[1]Ru是一位充滿靈氣的肢體藝術工作者、舞蹈家。

2011年11月1日

養生不是醫學,而是一種生活哲學!

人們有一種迷思,凡是跟身體健康有關的,就聯想到醫學,但是,殊不知跟身體健康最有關係的卻是生活。真正想獲得身體健康,要先釐清生活與醫學的界線。
生活是自然機制的運作,醫學是身體自然機制的研究。沒有醫學知識,自然機制的運作依舊。

養生是「修於自然,化於當然」[註1]模式。亦即身體依照著"自然"的機制運作,"當然"的功能就會發揮出來。

養生不是預防醫學,也不是健康促進。仔細推敲一下,不論是醫學、預防醫學或是健康促進,都是假設一個人處於病態或準病態為基礎命題,「亞健康」就是這種預告病態下的產物。

養生是積極面對身體、生命的態度與作為,不是健不健康的命題,它更象一種「創造」或是「創作」,讓一切常新、精采。

[註1]出自《太乙鎮心經》。

2011年10月19日

調身、調息、調心,認識、覺察身體的方法

每個動作基本上都可分為三個部分,即調身、調息、調心。

調身-即是關注身體的結構變化如:肢體的動作、姿勢、運動的部位、身體的重心、力線、使用順序等;
調息-即配合肢體運動目的呼吸;
調心-即是意念,更明確的來說,就是全神貫注在動作狀態中的情境。

2011年10月18日

專家研究:跳繩幫助孩童長高 增進腦力

文章標題:專家研究:跳繩幫助孩童長高 增進腦力
轉載作者:陳建安 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
文章網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790
文章內容:
近年來兒童體位不良(過輕、過重、肥胖)比率增加,且國小新生平均身高增長幅度下降。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學校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劉影梅副教授說,增加身體活動可修正體位,達到健康效益。且規律的運動可提升身體自主神經功能活性,及矯正肥胖的不良影響。※久坐時間太長是兒童肥胖的原因劉影梅副教授表示,跳繩可促進生長發育,因此研究針對學齡期兒童進行中期跳繩活動,期待找出易推廣的有效身體活動策略,改善兒童體位與健康。研究過程中,對照組人數103人、實驗組為102人,對照組維持學校常規,未進行特別運動;實驗組則進行20週跳繩活動,跳繩活動為每次至少需10分鐘、每天累積30分鐘、每分鐘至少60次的一跳一迴旋。經過研究後發現,實驗組學生從第0週到第20週進行跳繩活動後,身高改變幅度比對照組多增加1.49公分,尤其實驗組女生成長幅度更明顯,比實驗組男生多了0.83公分。※跳繩活動後, 男童身高、體重比較劉影梅副教授說,在20週跳繩活動後,實驗組學生的身體活動量皆有顯著增加,實驗組達到「每週有利於健康的身體活動達420分鐘」,為對照組的2.60倍。實驗組也有較佳的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的控制能力。劉影梅副教授表示,不僅是跳繩,只要是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等,都可幫助學童身高的提升與腦力促進;跳繩活動容易推動,並可有效增加兒童身體活動量、促進生長、及提昇自主神經的控制,值得推廣落實。※跳繩活動後, 女童身高、體重比較※要維持體位、想長高,必須注意:●每天戶外跳躍運動30分鐘●多吃高鈣食物(低脂沖泡牛奶、小魚乾、蝦米、紫菜、黑芝麻)●體育課確實運動30分鐘●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用電話,一天不超過2小時●吃早餐●天天五蔬果、中午吃完一拳半蔬菜●喝足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每天睡滿八小時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遵守  http://www.uho.com.tw/cc.asp 之規定

2011年10月2日

與呂學海董事長的談話:發掘一生的主題,知機蘊勢,堅持做下去

當我爬上梯子的頂端,才發現靠錯另一邊的牆。-魯迅
對我來說,發掘一生的主題是重要的,這個世代,足夠我們自由選擇,我不希望發生魯迅先生所說的遺憾。
2011年9月30日,暮秋的星期五午後,兩位我所敬愛的人-社會大學董事長呂學海,以及我的雙胞胎哥哥-Chien-tai,他們在睽違了十餘年後,大家又重聚了!
十餘年前,我們先後在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工作,我念的是設計,做的是美術編輯;他念的是數學,做的是網路資訊。輾轉十餘年,他將所學應用在農村改造、土地永續上耕耘,並在都市與農村的交界線上,找到了他的人生主題。我則是任性地游牧在素描創作、古蹟修護、養生導引、指壓、身心手療、人體解剖上,終於也在藝術與養生的交會-藝用解剖學上,找到了我的人生價值。
「機,是機先、是機會、是機遇…,是看見自己的使命、發現一個為天地立心、為自己安身立命的主題;勢,是趨勢、是形勢、是造勢…,是為自己的主題,醞釀能量、創造實踐的資源與動力。」董事長娓娓說來。
「『都市與農村的交界』是一個好主題,跨越時間與空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經界線。你掌握到了『機』。」董事長稱許著:「但是要讓自己跳下去,就必須醞釀、創造自己的『勢』。」
Chien-tai默許,笑著說:「您較厲害,在32歲的時候,您就找到了人生主題並且跳了下去,一直堅持到現在!」
董事長笑了,躊躇滿志地笑了!
竊想:
是甚麼樣的一件事,可以讓一個人持續堅持20餘年,甚至是一輩子?
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願意付出一生最輝煌的生命,投身在自己一生的主題,篳路藍縷、義無反顧…?
對呂董事長而言:
這件事是社會教育。是看見台灣解嚴後社會民間力量的迸發、對知識力量的渴望趨勢;是看見兩岸交流開放,台灣應如何在詭譎的時代形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看見21世紀,華人社會能帶給全世界甚麼貢獻。
他嚮往《春秋》經上的理想世界-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也嘗試建立「以全社會資源教育全社會」運轉機制,促進一個自主、終身學習的社會。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年入不惑,對時間的感受,也有了較深刻的體會。面對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需要將時間拉長來看的,擷取任何一個片段,都會流於偏頗、失之公允。
祝福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發掘自己一生的主題,知機蘊勢,堅持做下去!

2011年2月24日

體知身體美學之-藝用解剖學課程


體知身體美學之
-藝用解剖學課程 簡章

ㄧ、課程緣起
  藝用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的需求出發,研究人體的結構(包括骨骼、肌肉)、體表形態以及人體動態等的一門科學,目的在通過人體結構和表情、動態以及運動規律的研究,增進學習者的觀察力,以「旁觀者」的審美態度,理解人體造型中的各種問題。藉由人體觀察、記憶人體形態,進而從事人體藝術創作。
  身心學(Somatics)是回到「身體」的原點,著重在姿勢、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實際探訪身體,進行身與心的對話,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awareness)能力,認識自我。試圖從第一人稱的角度,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活動。
  本課程目的旨在應用身心學的理念與方法,融入藝用解剖學的教學之中,藉身心學由第一人稱出發的身體體知,融入藝用解剖學以第三人稱切入的身體美學觀察。在實務操作的過程中,藉由身心學體認身體智慧、開發身體覺察和增進自我瞭解的能力,發展出具有身心學理念的藝用解剖學教學策略與教材,並反思教學歷程,提供給相關研究領域作為參考。

二、課程目的
  本課程將身心學理念融入藝用解剖學教學,主旨在將藝用解剖學中,研究人體結構與形態的觀察學習,融入身心學的理念,讓觀察學習的方式,回到學習者本身對身體的體知,使學習者能:
(一)清楚分明地覺察身體的結構、動作意圖以及身體意象;
(二)提升學習者在人體形態與動態的記憶、人體結構的理解與描繪;
(三)加強肢體語言與人體姿勢的創造能力,並以人體素描作為呈現形式。

三、參加對象與條件
(一)課程名額為10人。
(二)參加對象為美術科系之學生(優先選擇)或具有美術相關背景之人士。
(三)本課程為研究課程,研究參與者須全程參與。

四、報名方式
(一)電話報名:0936-288445陳建安
(二)網路報名:請個人聯絡資料Email至almustafawork@gmail.com

五、時間
(一)報名截止時間:2011/02/25
(二)課程說明會時間:2011/02/27(日) 10:00am
(三)上課時間:2011/03/06~2011/04/24 每星期日 09:00-12:00、13:30-16:30

六、地點
(一)課程說明會地點:台中市西區長春街38號2F
(二)上課地點:台中市西區長春街38號2F(Mind Space新形象肢體導引

工作室)

七、課程費用:研究課程,免費(繪畫材料請自備)。

八、課程內容說明
課程規畫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份基礎篇-介紹藝用解剖學與身心學基本概念。
第二部份應用篇-將身心學之理念融入藝用解剖學,認識身體各個部份。
第三部份整合篇-整合身體的動作姿勢與意象,綜合表現。

第一部份基礎篇
1 自己與身體的對話-
藝用解剖學與身心學簡介
藝用解剖學的相關內容的探討
身心學的相關內容的探討
2 解剖學與藝用解剖學
解剖學淵源與藝用解剖學的歷史
藝用解剖學基礎知識與專用術語
3 身體美學-身體的美感經驗
身體的美學形式
4 身心學的身體探討
身體構圖概念
身體意象概念
導引基礎動作
指壓觸診練習

5 體知身體美學-
身心學融入藝用解剖學應用關係之分析 人體結構
人體的體表標誌、肌肉、骨骼系統
身心學融入藝用解剖學應用關係之分析

第二部份應用
6 頭部-自我的象徵 身體的故事
身體的象徵與情緒語言
肌肉、骨骼解剖
觸診體表、骨性、肌性標誌
身體意象
關節運動與導引動作
7 脊椎-身體的支柱
8 胸腹-肢體心靈的感覺中心
9 腰背-支持的象徵
10 肩、上臂-行動訊號
11 肘、前臂、手-行動的延伸
12 髖臀、大腿-生存的原始力與自我立場
13 膝、小腿、足部-追求生命進步與向前推進的力量

第三部份整合篇
14 人體的運動- 動作、姿勢的形成與探討
15 身體觀察與肢體語言 最後的晚餐
16 人體素描-行為思想-動作姿勢-應用解剖 發表會展覽、論壇


附件:參與研究同意書

研究主題:從身體觀察到體知身體美學-
     身心學理念應用於藝用解剖學教學的行動研究

研究單位: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研 究 生:陳建安

親愛的各位同學:

  竭誠地歡迎與感謝您參與本研究計畫!
  藝用解剖學是人物繪畫藝術的基礎,也是認識身體的絕佳課程。若將身心學理念融入藝用解剖學,整理出一套新的藝用解剖學課程與教學方式,當作身心學學習的另一項入門基礎,讓學習者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對身心學理念加以體會與認知,在身體覺察與動作教學上,則亦增添另一項美學表達的技巧,供身心學教育抑或人體繪畫藝術創作取用。
  本研究以藝用解剖學之教學為主軸,融入身心學作為設計理念。為讓身心學的理念能與藝用解剖學課程深度融合,特邀請各位已具有身心學學習背景者為對象,課程內容包括身體觀察、身體察覺、解剖學與人體素描。每周上兩堂課,每堂上課三小時,為期八週,共計十六堂課四十八小時的課程。
  教學過程將會進行錄影,並於課後進行課後訪談記錄與錄音。以上資料純粹為修正與調整課程之依據,僅供研究之用,如無當事人的同意,不予公開,對參與者的隱私絕對予以保密。研究過程中所拍攝之照片、產出之創作作品亦請准許研究者於研究論文中使用,以佐證研究結果。在此先行銘謝。

敬祝

豐富平安 學業進步

陳建安 敬上 2011.01.03
---------------------------------------------------------------------
我同意參與「從身體觀察到體知身體美學-身心學理念應用於藝用解剖學教學的行動研究」之參與研究者,並瞭解本研究相關活動的內容及事宜。

同意人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中華民國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