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2009年9月24日
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太極導引也好,氣機導引也罷,這些被發現、被開發的身體知識與技術,應是全人類的共同資產,而不應流於一門一派的門戶之私。
不管指壓也好、按摩也罷,各種的身心療法、觀念與技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便是-「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帶給人類健康、幸福。」
在此,我想送給大家一句唐君毅[1]先生的話:「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1]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 是中國現代的著名哲學家,與牟宗三、徐復觀等並為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少年時期於四川家鄉完成中小學教育。17歲時入北京大學聽課,聽過胡適、梁啟超、梁漱溟等學者講學,而受梁漱溟的思想啟發尤多。後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就讀哲學系,並於1932年畢業。其時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湯用彤、方東美、熊十力等。而唐君毅更對熊十力的學問最為服膺,並執弟子之禮。
不管指壓也好、按摩也罷,各種的身心療法、觀念與技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便是-「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帶給人類健康、幸福。」
在此,我想送給大家一句唐君毅[1]先生的話:「在遙遠處,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1]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 是中國現代的著名哲學家,與牟宗三、徐復觀等並為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少年時期於四川家鄉完成中小學教育。17歲時入北京大學聽課,聽過胡適、梁啟超、梁漱溟等學者講學,而受梁漱溟的思想啟發尤多。後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就讀哲學系,並於1932年畢業。其時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湯用彤、方東美、熊十力等。而唐君毅更對熊十力的學問最為服膺,並執弟子之禮。
2009年9月11日
2009年9月3日
「行為思想」-「動作姿勢」-「應用解剖」(重播)
以下這段文字,由於應用在幾個不同的文章中,被剪得支離破碎,特別將它再次完整的節錄出來,以保留其完整之概念。
[1]
由於這段時間在教授「藝用解剖學」的課程,我嘗試著將在自然的情況之下所觀察到的人體與生活中的應用做一個較實用與密切的連結,以便一般人都運用「藝術」的眼光來欣賞「解剖學」,將「藝用解剖學」變成一門生活常識,讓大家對於這個「日用而不知」的身體有進一步的了解。
因此,藉由臨床的經驗與知識的辨證,我們暸解到,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體皆處於「動作姿勢」之中;「動作姿勢」的引發取決於「行為思想」;而「動作姿勢」的形成,則是基於「應用解剖學」的人體結構。
以人像繪畫而言,藉由「動作姿勢」的形成,了解人體比例以及解剖學中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以及兩者間的互動關係,探求透過兩者間的互動所產生的體表變化,精準地描繪人體的動作;繼而探討引發「動作姿勢」的「行為思想」,才能有最「完美」的人物創作。
而應用在專業「身體工作者Bodyworker」身上時,我們可以藉由「動作姿勢」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思想」,探討身體各個部位所透露出來的情緒性、象徵性與下意識潛藏性的心理內涵,藉由精細的「觸診Palpation」探索身體中,肌性與骨性組織的變異,以致於能還原出「被術者」使用身體的情境、習性與模式;接著運用「解剖學」的知識分析「被術者」在運動系統中,因「過度使用」與「廢用」而導致身體力線的動力與靜力結構[2]所產生的功能性障礙;並且運用中醫經絡學的解釋系統,探討因功能性(指運動系統)問題所導致的器質性(指內臟系統)變化、或因器質性低落引發的功能性問題,作出全面且完整的判斷。 據此以做出精準的養生課程設計,從:
觀念的建立-讓你了解當下身體的現況;
身體的整備-定期的養生課程施作與矯正;到
生活的實踐-針對你身體的現況量身訂做、規劃出適合你的養生運動與建議、修正你生活中的姿勢使用,期使身體保持在一個高品質的健康狀態。
[1]發表於"NLP神經語言學課程-第一課"
[2] 人體力學中我們區分為兩種力線結構,即動力結構與靜力結構。動力裝結構的是構成身體運動的軟組織部份,如肌肉、肌腱等;靜力結構指的是維持身體姿勢的支持性組織,如骨骼、關節、韌帶等。
[1]
由於這段時間在教授「藝用解剖學」的課程,我嘗試著將在自然的情況之下所觀察到的人體與生活中的應用做一個較實用與密切的連結,以便一般人都運用「藝術」的眼光來欣賞「解剖學」,將「藝用解剖學」變成一門生活常識,讓大家對於這個「日用而不知」的身體有進一步的了解。
因此,藉由臨床的經驗與知識的辨證,我們暸解到,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體皆處於「動作姿勢」之中;「動作姿勢」的引發取決於「行為思想」;而「動作姿勢」的形成,則是基於「應用解剖學」的人體結構。
以人像繪畫而言,藉由「動作姿勢」的形成,了解人體比例以及解剖學中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以及兩者間的互動關係,探求透過兩者間的互動所產生的體表變化,精準地描繪人體的動作;繼而探討引發「動作姿勢」的「行為思想」,才能有最「完美」的人物創作。
而應用在專業「身體工作者Bodyworker」身上時,我們可以藉由「動作姿勢」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思想」,探討身體各個部位所透露出來的情緒性、象徵性與下意識潛藏性的心理內涵,藉由精細的「觸診Palpation」探索身體中,肌性與骨性組織的變異,以致於能還原出「被術者」使用身體的情境、習性與模式;接著運用「解剖學」的知識分析「被術者」在運動系統中,因「過度使用」與「廢用」而導致身體力線的動力與靜力結構[2]所產生的功能性障礙;並且運用中醫經絡學的解釋系統,探討因功能性(指運動系統)問題所導致的器質性(指內臟系統)變化、或因器質性低落引發的功能性問題,作出全面且完整的判斷。 據此以做出精準的養生課程設計,從:
觀念的建立-讓你了解當下身體的現況;
身體的整備-定期的養生課程施作與矯正;到
生活的實踐-針對你身體的現況量身訂做、規劃出適合你的養生運動與建議、修正你生活中的姿勢使用,期使身體保持在一個高品質的健康狀態。
[1]發表於"NLP神經語言學課程-第一課"
[2] 人體力學中我們區分為兩種力線結構,即動力結構與靜力結構。動力裝結構的是構成身體運動的軟組織部份,如肌肉、肌腱等;靜力結構指的是維持身體姿勢的支持性組織,如骨骼、關節、韌帶等。
2009年9月1日
訂閱:
文章 (Atom)